所以中枢和背驰是学习缠论的两大突破口。因为不了解不熟悉中枢和走势级别。K线的包含、分型、笔、线段、走势类型、走势必完美、中枢、背驰、一二三类买卖点。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级别、中枢之间的关系。如果先学习分型、笔和线段。同级别分解是很多人学习缠论中的瓶颈。《通俗易懂学缠论》可谓是实打实学习缠论的好地方。5.区间套、小转大(44课、61课)这其实是背驰的延伸。明白了中枢和笔、线段(线段的内容建议看过一遍。
《通俗易懂学缠论》 可谓是实打实学习缠论的好地方,涵完整版缠论视频教程、缠论中枢指标软件(电脑版和手机版),每日缠论精品复盘视频以及缠论社群。
简单来说,构成缠论的两大基石是形态学和动力学,其中形态学的基础是中枢,动力学的基础是背驰。所以中枢和背驰是学习缠论的两大突破口,不过中枢和背驰留待后面慢慢讲解,今天先介绍下缠论的具体学习路径。
由于缠师开始时没有认真想写整套理论,所以前面的篇目看起来非常的杂乱,一下子中枢,一下子背驰,一下子分型,一下子笔和线段等等。而且个别地方由于叙述的偏差,又造成了前后矛盾之处,加之以全书配图较少,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他人的经验之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目前较为通用的学习路径。
一、学习导引(72课)
二、形态学
1. 中枢(17课、83课、18课、63课、20课、21课、35课、101课、102课、53课、56课),以上同时包含了跟中枢有关的三类买卖的分类判断,走势级别,走势终完美三大概念。建议先学中枢,再看分型、笔和线段,如果先学习分型、笔和线段,就会陷入它们而无法自拔,永远在里面转圈,直至丧失对缠论的信心。因为不了解不熟悉中枢和走势级别,就无法明白笔和线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相互转化规律,甚至后续衍生出的类笔、笔内背等概念的理解。
2. K线、分型、笔、线段和结合律(62课、65课、67课、69课、71课、77课、78课)这部分是绝大多数人最为晕头转向的地方,因为这里涉及了K线的包含处理、线段的划分、新笔旧笔的判断、中继分型的判断等一大堆麻烦事,而且其标准并非绝对客观统一,有时基本相同的两个走势,却可以有不同的判断结果,非常难以把握,必要时是需要带一些盘感的,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建议不用学太深入,点到即可,否则将会陷入怪圈无法自拔,同时也无需担心,因为后续的其他内容的学习,将会帮助你继续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
3. 同级别分解(33课、36课、38课、39课、40课),明白了中枢和笔、线段(线段的内容建议看过一遍,大致知道其判断的几条标准即可,即使无法判断,我们也可以通过级别的变化确定线段,所以这一块,可学可不学)后,可以更进一步学习同级别分解,同级别分解是很多人学习缠论中的瓶颈,始终无法突破,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级别、中枢之间的关系。理解了同级别分解,走势在你看来,就一下子变的非常简单,正如缠师所说的“就像看自己的掌纹一样”。
三、动力学
4. 背驰(24课、25课、27课、29课、37课、43课、64课),背驰是动力学的基础内容,是缠师的又一个伟大发现。背驰旨在解决当前走势段何时结束的问题,是抓取关键买卖点的根本判断依据。熟练地运用背驰技术,并结合级别,可以有效而迅速的判断走势结束点,轻松抓取某级别一买卖点(广义上看,所谓的二、三类买卖点本质上也属于一买卖点,只不过是级别不同而已)。
5. 区间套、小转大(44课、61课)这其实是背驰的延伸,因为不会判断背驰,就无法进行区间套和小转大操作,大级别的最佳买卖点是难以抓住了。尤其是遇到小转大的情况(虽然不多,但也不罕见),很容易稀里糊涂死掉。
除去以上的内容,其他内容均可作为补充和高级进阶内容,可学可不学。如果精通以上内容,除去功力与你类似的,在市场里基本上已经没有人是你的对手了。
第一阶段:正确理解,更多的考验的是勤奋与态度,和理解能力。
第一阶段①:理解、分清缠论体系下的各种概念。K线的包含、分型、笔、线段、走势类型、走势必完美、中枢、背驰、一二三类买卖点,级别,区间套,小转大,等等
第一阶段②:静态的识别, 熟练画图,划线段,中枢,比较背驰,能找准一二三类买卖点
个人的心得,很多时候,看似最笨的方法,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里个人建议,可以先了解些简洁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不管理解的程度如何,先试着对缠论理论体系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然后,才结合禅师的原文,更加细致的学习禅师的思想,思维。(因为,禅师原文,并非是对理论由浅入深,细致规划的章程类讲解。带有一定的随性,随心,随缘。有时会有些跳脱。最初的一些定义,和后面的,存在一些细微的出入。如没有整体观,直接进行缠文的学习,容易卡住。或者说,更加考验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 同时,想要真正学精学习,个人认为缠文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仅仅是有个整体
例如,个人最早接触缠论时,犹如观天书一般。里面的概念,定义太多,而且经常出现烧脑的地方。连持续读下去,都很吃力。好几次,都差点放弃。而且也多次进入误区。这个误区就是,急功近利的先去研究其买卖点。而对分型,笔,线段,中枢,等基本概念,没有完全搞明白,或者说,有个朦胧的印象,自以为理解了,其实还差十万八千里。火急火燎的套用,草率地进入实战。发现,有时也能瞎猫逮到死耗子的例子。但是更多不是这里出错,就是哪里出错。时而生出缠论无用之想。这里有个通病,可以说在99%以上的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那就是眼高手低。殊不知,知道和做到,了解和能力,本身就存在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更何况,知道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水分。了解本身就透露着浅显和敷衍。实践起来,怎么可能不出错。
此第一阶段,着实非常基础,非常重要。而且很多人因为第一阶段,需要理解那么多的概念,定义,而放弃。第一阶段实话实说,首先考验的是勤奋和态度而已,其次才是理解力。
所谓勤奋和态度。就是认真与反复。有人接受能力强些,进展的速度快些。有人的接受能力差些,进展的速度慢些。但是,只要足够的认知和反复。这些概念类的东西,很好掌握和熟悉。而理解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但是,理解的深度会伴随你投入的时间精力思考成正比的。
对于第一阶段的内容,绝大多数人最容易犯的错,或者误区。就是不求甚解,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过于浅显。
这里给一个及格线。这也是自己的经验。
给自己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不参考任何其他工具,可以把所有的概念,定义,以画图的方式,清楚地呈现在纸上。而且能足够细分。
例如顶底分型,细分就是顶底分型的不同的强弱表达。什么容易成为中继,什么顶分型的空头的杀伤力比较大。什么底分型表达的多头力量更强。
例如笔,线段, 细分就是,延续,破坏的各种情况。
例如中枢,细分就是中枢的三种演变。不同的演变,需要格外注意什么节点。
任何地方卡住了,或者困惑了,恭喜你,你及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漏洞即可。
----------
第二阶段:正确运用,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考验的是运用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阶段①:动态的推演,具备了不测而测,穷尽变化的思维习惯;对级别,中枢,背驰,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也就是实战能力。比价,基本面,结构,思维较为全面了。可以按照某类级别的买卖点,进行交易应对了。
第二阶段②:无处不缠无处不禅;深刻感悟,“患本不患,不患本患”;对走势的自同构性,不测而测,级别,有了全新的认识。交易可以得心应手,多级别联立手到擒来。
练为战,不为看。须知,能力是实践出来的。听说,看到,都仅仅是知识层面,或者间接性的阅历层面。要形成能力,唯有实践才行。
但是,实践有时是需要一定的代价的,交易伴随一定的风险。在自己走都没有走稳的时候,就不要想着跑。最小的仓位,适当的级别。先易后难。先找比较标准的图形。单一级别的跟踪应对。熟练之后,再试着处理应对复杂些的。多级别联立视角应对。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不要怕犯错。谁又不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呢。但是需要控制错误的代价。(即仓位管理和及时纠错);另一方面,不要让“犯错”,变得毫无意义。要习惯性的纠错,认识错在哪里。是最初的分析认识存在漏洞,还是应对上存在不足。习惯性的纠错 ,总结,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不断提高。注意,只要是严格按照方法执行的。不要把一时一次的盈亏代表成败。而是,走势恶化了,你是否正确应对了。这里的应对是符合某种级别某种类型的卖点,而及时卖出。或利润保护了,或规避更大风险了。皆是对的。交易中的错,只有两种,一种是符合你操作的买点没有买入,符合卖点没有卖出;另一种就是,市场给与你二次机会(例如二类买卖点),自己视而不见,又不曾应对。而陷入了情绪中,完全不按章法进行交易。
第三阶段:在实践中,感悟与升华。考验的是觉悟,智慧。
第三阶段:随心所欲不逾矩
迷时凡夫,醒时佛;通过修行,在学习中,实践中,思考中,觉悟。从而心生智慧。到时,思维层面的概念,精神层面的升华,在回头观缠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用缠论,庖丁解牛般流畅,不纠结任何一个节点。从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市场犹如你家开的银行,随用随取的洒脱从容。
当然,第三阶段,也是自己的修行目标。而且修行无上限,一直在努力中。股市如暗夜下的广袤森林,布满陷阱重重。前路注定孤独凶险密布。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结伴,一起强大,一起修行而已。待“钢铁战士”时,待“屠龙刀”在手,股市还是那个股市,暗夜下的广袤森林,与你而言,完全变成了不同的风景!!!!
觉得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
>>>歇后语:笔者接触过国内外各式各样的交易分析理论,但笔者始终觉得缠论才是真正唯一完美的一套适合东方投资者的交易分析理论。这套理论不仅仅是讲解分析思路,更是一套集合了交易分析、仓位管理、心态与资金完美结合的东方交易理论圣典。这套理论涵盖的包含关系、分笔、一买、二买、背驰等等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作为一个交易参与点,这是国外很多理论不能比拟的。同时,缠论它不仅仅适用于股票,还适用于期货,数字币,外汇等等一系列用K线表示的市场!并且学习缠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