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补充文稿(更新中) - 短线宝

/ 0评 / 0

在学习缠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内容缠师讲的并不对或者不完整。通过研究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缠师没有把他发现缠论的原因讲清楚。也是后期缠师文章离不开均线的主要原因。如果形成底分型年的次级别季线必然出现一根大红柱或者连续几根小红柱的情况。这句话就是缠师刚开始避讳缠论就是均线理论的关键。缠师通过均线的方式发现了其中的妙处然后把不够力度的情况剔除掉。明明是日级中枢缠师说周级的原因也在这里。缠论与均线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导读

这篇文稿主要是自我记录,在学习缠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内容缠师讲的并不对或者不完整,通过研究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缠师没有把他发现缠论的原因讲清楚,而是用已经形成的理论倒推出缠论的根基,这样并不准确,因为出发点并不在这里。

由于缠论是慢慢开发的产物,功能实际上很庞大但并不是完全一体的存在,类似现在的组装模型,每个零件都有接口可以拼合所以不需要都会,重点部分需要完全理解,这样遇到奇怪的图形就能用缠师最原始发现缠论的视角解读它。

(本篇文章属于慢记录类型,形式以均线、分型、分段、MACD组成、期间会不断充实更新内容)

开篇

读本文首先需要看过、了解缠论,后续以零件的形式分享的,如果没看过缠论应该看起来比较困难,但看过缠论的也要忘记缠论的理论部分,心里有个大概意思就行,因为缠主的很多语言实际上是误导的,因为发现缠论的因素过于简单而他本身属于高材生,喜欢卖弄就避开了这点用更复杂的方式讲述了缠论。(实际上大家都忽略的第一版1-16章才是缠论,后续只是延伸补充。)

均线

很多人观察下来会发现,缠论与均线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而缠主前期却十分避讳这一点不断强调与均线无关,这里是有原因的,缠论与均线一样是价格的速率问题解决办法。比如说股价跌的太快又没有阻拦对于缠论来说就是本级别小级别都没有中枢去抵抗因此快,均线也是一样道理,中间没有反抗k线又很长导致均线算法迟钝跟不上。

因此均线的作用不是特定的某几个均线,而是根据级别、速度的不同作为支撑的均线也不同。

这句话就是缠师刚开始避讳缠论就是均线理论的关键,也是后期缠师文章离不开均线的主要原因,缠论的发明源于波浪理论,解决波浪理疗漏洞点源于均线,这就是缠师的伟大之处。

分型

误会最多的就是这个分型,底分型和顶分型结构,只有懂了上述的均线与缠论的关系就能明白顶底分型。

顶底分型实际的用处在于形成分型的过程可能带来的利润,例如年k分型,一根就有12根月线的时长,4根季线时长。想要出现底分型就要在次级别第三根连续出现红色柱子或一两根大柱子,这是必然的。这种必然就会引起次级别上穿短期均线,随着短期均线延伸,也就是后期所谓的笔。

举个例子以底分型为例:

上证指数06年浩浩荡荡的大牛市就是年底分型形成的过程,而底分型本身的意义并不大,重点在于形成底分型的过程才是利润,因为任何k线都可以被对手打死,只有过程形成了历史才最为可靠。

因此底分型的用处应当是抛开缠论的,单独的个体,用于分析把分析的结果以缠论的方式做出来经历这个过程。

第一步,我们应当假设每根k线后续都是顶底分型,站在05年的视角,后续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继续创新低,第二种形成底分型,也就下图所画的两种可能性。

如果新高必然先过05年k线高点,在相应的季或者日线上就应该画上压力点,超过了就有希望在06年收盘时是底分型,另外再05年最低点位置画一个最低点,跌破了就是失败了。

这样一划分就变得简单了,任何在06年回跌就有搏一搏的机会,任何06年的上涨都有机会形成底分型,而中间的区间就是短期可以预测的差。反之任何回跌都可能大杀四方跌破低点,任何上涨都可能是陷阱。之间的分辨就需要有请下一位选手缠论出场了。

在缠论出场之前,有心人也会根据上述介绍分型时的一句话更进一步分析,比如,我们画了06年的两种可能,如果形成底分型年的次级别季线必然出现一根大红柱或者连续几根小红柱的情况,从而改变股价速率影响均线。那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再细致一些,监控季度的k线情况。

显然,后续是按照底分型的方法走的,我们在06年没过完的时候就能发现,至少是在3月份就能发现迹象。想要更快就可以层层递减,用月看季的分型形成情况,用周看月的情况,甚至能精确到日,以此类推。

观察的时候重点在于顶底分型的形成和延续,而不是观察顶底分型出现后开始数笔,笔后续会讲到这个东西并没有意义是因为很多人看不出段所以临时增加的内容,顶底分型是和缠论分开的,就像macd一样,是工具的一种形式。

分段

分段属于缠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源于波浪理论经过完善的产物,有些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这里,能够弥补漏洞完善内容,曹操就是如此见识了两代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他时完善了整个过程做到了善终。

数过波浪的人都会有个难点,就是怎么数都行,没有什么固定的节点。缠师通过均线的方式发现了其中的妙处然后把不够力度的情况剔除掉,经过大数据对比够力度的大多数情况演化成了现在的笔。

实际当中很多人会发现笔是错误的或者说不全的,有时3根、2根就够力度了,后续是不创新高的方式震荡消化了。

例如这里,第一次反弹从次级别来看够资格和力度,在本级别看只有3根,最后一次反弹符合标准是5根。但我们去次级别观察就会发现,反而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够段。

这种例子有很多,实际上是可以看出笔的定义本身就是不严谨的,也是后来才出现的产物强行合理化。重点是要能用均线或者次级别的方式看出笔的痕迹,然后看出段才能用来分析缠论,当你领悟了这点就能像缠师说的那样一秒看出当下情况,因为笔压根不是数出来的是看出来的。

至于分段的用法,缠论讲的很清晰看过原著的都明白,重点就在这笔到段的理解上。

还有一点,当你不被笔误导后就会发现,实际上中枢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段,当股价上下上满足后,脱离这里形成的中枢有可能是形成了段,正常的上涨应该是连续的上下上上下上不挨着的,这样的速率才是稳定发挥。

这是你再看06年大牛市,就知道怎么分析了,明明是日级中枢缠师说周级的原因也在这里。

图一是日级,图二是周级,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在图二中大牛市是一整段。

MACD

缠师强调macd并不是很重要,分清楚线段直接看图就能看出背驰,这句话是对的,但作为不错的辅助工具,多一个更好,尤其是在分辨二买卖时,macd比看图准。

用法很简单,但并不想缠师说的那样,macd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有比较强的记忆力记住这些模样。而简单的用法就是笔、段的用法,如图所示,在一整段中,每次上攻macd都会跟着动,从黄白线和红绿柱能提前看出背驰。

第一波上去后第二波力度很大不背驰,第三波开始有背驰,所以看下面绿柱的力度就很强,但股价没怎么动,原因是有人顶住了,第四波开始虽然macd新高但明显可以看出股价的长度与macd的力度明显不符合,也就是用了很大力才走了这么点,说明吃力背驰了。随后绿柱子开始放大,这个力度你看看跟前面比大了多少倍,所以后续再也回不来了。

MACD还有一个用法缠师偶尔提过,也很重要,就是放大macd参数倍数,原理和上述看法一样,唯一区别是放大了倍数就意味着级别放大了,相应看的走势也要放大。例如上述的看法是一段中的背驰,而放大后的macd看的是段与段的背驰,可以理解为周级一段的背驰在日级看。

图中就明明白白的把macd 的用法说完了,缠师一直不想讲,就像缠论的最原始发现原理一样不想讲,因为这是缠论最原始的东西,容易开发出更多用处,不给你,你只能在我的框架里轮回,你有了就能自己创世纪。

公告:有些问题是缠论解决不了的,比如轮动,什么时候轮动那个板块只能通过悟性和现实情况才能分析,什么时候有大牛市、什么时候出现大利空这些都无法解决,因此每次买入实际上概率只有30%,有扎实的基本面和内幕消息或强大的高纬度社会经济知识能增加30%,有强大的资金能够影响股价按照自己的方向来再增加30%,由此才能有90%的概率。后续更新除了完善内容外,也会增加一些这种内容。

小结:缠论实际上很简单,如果我在本文章的基础上加上段的划分,写的更连贯一点基本就完成了。但是缠师用了108课还没有讲完,可见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有人可能会质疑,缠论这么好为什么你不早致富了?实际不然,缠论只是一把刀,厉害不厉害主要看持刀人。

就像缠师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可以让他很快的登峰造极,可以说没有缠论看不懂k线也不影响他赚钱,当年缠师选的股票都是基本面相当不错的而且符合当时发展需求。这种基本面的解读,这种级别的研报可不是现在雪球里每天对着手机不断讨论估值的苦命人能见识的,也不是我这种花了一两年只是理解了缠论的人能见到的。

经过我的研究,实际上缠论学习还是好的(但要看到真的缠论),因为这种理论虽然不能保证你大富大贵,至少不让你买到山顶和下跌过程中,最多是分析错了买到中枢里了,诸君在学习时要放宽心,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外应该是没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慢慢理解慢慢学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