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线段在图表上的走势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或者说就是由缠论定义的笔构筑的线段走势。我们可以认为缠论线段的级别就是其中的中枢的级别。没有级别的线段并不是缠论定义的线段。我们在30分钟图表上看到的一条线段(波浪走势)。这样就形成了缠论定义的5分钟级别的线段。缠论所说的笔、线段、级别。不同周期图表上的每一个N型结构转折点就是缠论定义的第一类买卖点。缠论定义的线段中包含的中枢级别比较大。任何图表上的一个N型结构都可以被认为是缠论定义的买卖点。而缠论定义的线段是一条包含中枢的模型走势。我们主要的操作线段就是30分钟级别以下的线段走势。波浪走势在缠论的定义里就是N型结构走势。包含中枢的线段就是缠论定义的线段。不包含中枢的线段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
有人说,千人千缠,一千个学缠论的人,有一千种缠论的解释。这不是说缠论的概念有多么难以理解,而是说,不同的人对缠论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缠论级别的理解比较混乱。有人认为级别就是线段的级别,有人认为级别就是中枢的级别,还有人认为级别就是图表周期的级别。对缠论笔的概念也有歧义,为什么不够5根K线的组合也算一笔呢?为什么30分钟中枢可以用三条1分钟N型结构走势重叠构筑,但是,缠论的定义是30分钟中枢是由至少三条5分钟级别的走势类型重叠构筑的,这有什么区别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我认为引发大家对缠论概念的混乱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缠师在构建缠论的基础是在1分钟图表上进行的,之后,进行了两次递归,最终才形成了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这些概念。第一层递归逻辑就是在1分钟图表上,用三笔构筑一条1分钟级别的线段,这条线段就是一个N型结构走势。在第一层递归逻辑里,缠论只说了,三笔构筑的是一条1分钟线段,而在其他周期图表上就没有说,三笔构筑的线段是什么级别的线段。这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在5分钟图表上的K线用来构筑笔,然后,又自认为的用三笔构筑一条5分钟图表上的线段,这就犯了错误,因为,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线段的级别是多少,没有级别的线段并不是缠论定义的线段,而是传统意义上的线段,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浪的概念。这就是大多数人在学习一开始就犯下的错误,以至于,越往后,对缠论的理解就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第二个理解错误就是,缠论定义的线段,不是我们认为的三笔构筑的一条线段。三笔构筑一条线段的逻辑只有在1分钟图表上才是正确的,在其他级别的图表上,这都是不可以的。而且,缠论的线段和我们理解的线段不是一回事,我们理解的线段是波浪走势中的浪,而缠论定义的线段是一条包含中枢的模型走势:a+A+b。其中a,b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A是传统意义上的盘整走势,它们构成的整体才是缠论定义的线段。我们说缠论是对传统技术分析的升级改造,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盘整走势进行了级别的量化,并把它命名为中枢,所以,中枢是有级别的,而盘整是没有级别的。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不包含中枢的线段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包含中枢的线段就是缠论定义的线段。
缠论的第二层递归逻辑,就是把1分钟图表上定义的1分钟线段进行第二层递归,这就是把缠论定义的线段向高级别线段升级,缠论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走势的生长。即,三条1分钟线段重叠构筑了一个5分钟级别中枢,5分钟中枢在生长过程中,自然地就会与传统的波浪走势(即,缠论模型中的a,b,c)等传统波浪走势相连接,这样就形成了缠论定义的5分钟级别的线段;之后,5分钟线段又开始了不断地递归生长。由三条5分钟线段重叠构筑30分钟中枢;由三条30分钟线段的重叠构筑一条日线中枢;由三条日线线段的重叠构筑一条周线中枢,等等。注意,缠论定义的线段是包含中枢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缠论线段的级别就是其中的中枢的级别,并且,不同中枢之间必然会由传统意义上的线段连接,这些起连接中枢作用的线段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
当我们把缠论的第二递归逻辑讲清楚后,问题又来了。许多人在这里有开始犯晕了。因为,我们发现在一张图表走势中,既有缠论定义的线段,又有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呢?其实,方法很简单。缠论在开篇时曾经讲到过,什么是走势?翻开任何一张周期图表上,你看到股票价格的运动轨迹就是走势。走势可以分成三种形态:上涨、下跌、盘整。注意,缠论在这里对走势的分类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分类。上涨或下跌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盘整就是波浪走势没有形成趋势走势,而形成的震荡走势,它们的运动轨迹都是由相同的浪构筑的不同形态,而传统意义上的浪是没有级别的。
我们说,缠论是对传统技术分析的提升改造。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体现在缠论对传统波浪走势进行的重新排列。在传统意义上,我们捕捉的是波浪构筑的趋势走势,而规避了盘整走势。而缠师发现,盘整走势的震荡区间有大有小,并不是所有的盘整走势都需要规避的,因此,他把传统意义上的盘整走势进行了级别上的量化。然后,把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做了重新定义,形成了缠论自己的包含中枢的线段。我们会发现,如何走势中的中枢级别很小,它看上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如果中枢比较大,缠论的线段就可以分成两部分:连接线段和中枢。即,a+A+b。其中a,b就是连接线段,它其实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而中枢A就是由传统意义上的线段在一个区间内的上下上震荡走势。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可以把缠论的各种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对应起来。比如,缠论所定义的笔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浪。缠论定义的线段,如果其中包含的中枢级别很小,看上去就是一个N型结构走势,那么,我就可以认为它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趋势走势。如果,缠论定义的线段中包含的中枢级别比较大,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该中枢的连接线单独看成是传统意义上的趋势走势,而把中枢内部的上下上的线段,看成是传统意义的一浪,或者理解成一笔也是可以的。通过这样的概念上的对应,我们就可以在传统与缠论之间自由切换。这样,我们就避开了初学者对缠论级别的不理解,而产生的对深入学习缠论的一些障碍。这样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缠论的精华。
缠论的精华是什么呢?缠论的精华就体现在缠论的完全分类的思维方式中。比如,缠论所说的笔、线段、级别,中枢,结构、等,这些概念其实就是对市场信号的一种完全分类。当我们在炒股时,我们看走势的动态表现,然后做出自己的操作计划,你到底在看什么呢?其实你看的就是股价走势动态出现的缠论定义的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这就是市场向你发出的信号,告诉你应该如何行动。在一般的技术分析方法上,对市场信号作这样的分类是不多见的,缠论根据市场出现的最新动态走势,通过标准背驰和盘整背驰了判断,就可以实时发现趋势可能发生反转的信号,这是一般传统技术所做不到的,它们最多提出阻力线、支撑线等被动的指标,而缠论可以做到精准捕捉反转点。所以,我说要熟练掌握缠论的画图技巧,这是把缠论的概念与市场信号相结合,熟练画图其实就是为了快速识别市场发出的信号,这个才是我们不断提出要学会画图的原因。
缠论是对传统技术分析的一种提升改造,它是从群众中来,自然要回到群众中去,这样才有生命力。在实战操作中,缠论提出了一个让中小资金投资者能够比较容易使用的同级别分解操作方法,它其实就是简化了缠论的级别概念,或者说,它可以让中小投资者按照传统的技术方法去炒股的一种策略。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我们主要的操作线段就是30分钟级别以下的线段走势。所谓同级别分解就是把缠论定义的30分钟线段分解成若干条5分钟线段,或者分解成若干条1分钟线段来操作,因为,分解后的都是一些小级别线段,看上去与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没有区别,所以,我们就可以不必纠结缠论的线段级别,直接按照波浪走势来操作就可以了。对投资者来说,既然采用的是小级别的线段,这些线段在图表上的走势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波浪走势,所以,我们参考的图表级别也不需要很大,一般而言,30分钟图表,5分钟图表和1分钟图表就可以了。波浪走势在缠论的定义里就是N型结构走势,或者说就是由缠论定义的笔构筑的线段走势。如果你想在实战中把缠论的市场信号用起来,这些信号是通过缠论结构传达出来的。缠论的结构由几种:顶底分型、N型结构、Z型结构,M型结构,
我提出过,在股市中选股,就是要以日线上的一笔作为捕捉对象,或者以30分钟图表上的一笔作为捕捉对象。不同的股票有其自己的特征走势,所以,你可以选择日线上的一笔,也可以选择30分钟图表上的一笔,所谓的一笔,就是在该图表上看到的由K线组合构筑的直来直去的一笔,它没有内部结构,也就是说,对操作而言,只要该一笔没有出现顶分型,你就可以继续持有。或者说,只要该图表上出现了底分型,它无论如何都会走出一笔上涨来。由于,在一笔上判断一笔何时反转并不现实,所以,我们会在操作中,采用低一级别的图表来观察走势,这样,缠论定义的各种概念都会在低一级别图表或者更低一级图表上显示出来。
在实战中,我们必须从这几个图表上不断切换观察走势的变化,因为缠论的线段是从1分钟图表上生长出来的,在1分钟图表上,市场给出的信号非常多,你可以看到缠论的所有分类,中枢、结构、线段等概念构筑的市场信号,这些都是缠论定义的东西。实战中,我们会发现,在1分钟图表上,形成的波浪走势,它在不同时间段走势的节奏是不同的,有时走的快,有时走的慢。从走势的结构来看,有时进三步退二步,有时进五步退二步,这个就是你必须要掌握的经验,在1分钟图表上,出现的由线段构筑的N型结构,如果我们把1分钟图表上的这个N型结构切换到5分钟图表上看,这个结构在5分钟图表上可能只是一笔。同样逻辑,如果在5分钟图表上,你看到的由三条5分钟的笔构筑的一条线段,放到30分钟图表上看,它也可能只是30分钟图表上的一笔。按照缠论的定义,任何图表上的一个N型结构都可以被认为是缠论定义的买卖点。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不同级别的图表上有不同级别的买卖点。大多数投资者在炒作时,往往忽略了买卖点的不同级别。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不采用缠论的严格定义,而是简单的定义以下:不同周期图表上的每一个N型结构转折点就是缠论定义的第一类买卖点。在不同周期图表上出现的波浪走势,我们都可以认定它就是该级别的线段。比如,我们在30分钟图表上看到的一条线段(波浪走势)。不论它是缠论的那个级别,我们都认为它是30分钟图表上的一条线段,同理在5分钟图表上出现的就是5分钟线段;在1分钟图表上出现的就是1分钟线段。注意,这个所谓的线段就是波浪走势。当我们说5分钟线段,指的是在5分钟图表上看到的一条波浪走势。没有级别的概念。同样,不论在哪个级别的图表上,每一次的浪转折就是该级别图表上的第一类买卖点。因此,在1分钟图表的买卖点就被称之为1分钟买卖点,在5分钟图表上看的是就是5分钟级别的买卖点,在30分钟图表上看到的就是30分钟的买卖点。
由于,缠论具有自同构性特征。所以,在不同级别图表上的N型结构都具有嵌套性质的,比如,日线上的一笔在日线图表上表现为一笔,它具有一对买卖点,但是,如果你把它切换到30分钟去观察,你会发现该日线一笔,在30分钟图表上可能是一个N型结构走势,它具有二对买卖点。这样,在30分钟图表上,你至少可以买卖两次。如果你把这条日线一笔切换到5分钟图表上去观察,你会发现它有更多的N型结构。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买卖点可以捕捉。我们会发现,虽然级别越低走势的N型结构越多,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向下兼容的。比如,日线上的一笔,只有一个买入点,和一个卖出点。你会发现在这个日线买卖点上,它是所有级别买卖点的交接点。也就是说,虽然其他低级别图表上有很多买卖点,但是,只有在这个共同的买卖点上走势才出现了日线级别的上涨。其他更低级别上的买卖点,不论再怎么变化,它们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这个日线买卖点的时刻,才能形成日线级别的大行情。按照同样的逻辑,30分钟买卖点也是其他更低级别的集合点,它们都是向下兼容的,同时,各个不同级别又有自己的买卖点,但是,它们都服从自己的上一级别的走势压制。也就是说日线一笔不结束,30分钟N型结构就不会完结,或者说,30分钟的N型结构不落实在单数上日线的一笔也不会完结。这就是缠论的走势必完美的原则。
对投资者而言,观察周期图表的级别越小,你可以捕捉的买卖点的数量就越多。那么,你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级别的买卖点呢?这个需要投资者自己作实验来确定的。作为投资者来说,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日线上的一笔,如果该笔在盘整区间内的的上涨空间大于40%的股票,这就是非常好的股票了。然后,我们把图表切换到30分钟上去观察走势,你会发现在30分钟图表上,该走势是一条至少三浪的上涨趋势走势。这样,你可以在30分钟图表上炒作两次,如果利润大于40%,你就按照30分钟级别操作就可以了。你可以继续尝试,在5分钟图表上做操作。5分钟图表上的买卖点更多,如果你在5分钟图表上获得的利润,又大于30分钟的利润,那么,你就适合在5分钟上炒作。当然就用5分钟图表走势,如果,技术不好,就用30分钟图表来把握,但是,不论你用什么级别的图表去操作,你都必须从1分钟图表上去磨炼你的观察能力,你必须要有半年的时间去从1分钟图表走势观察,走势从1分钟图表生长成5分钟图表的一浪的过程,然后再跟踪5分钟一浪如何生长成30分钟图表上的一浪,把每个细节、时间、力度,N型结构的动态,形成盘整时的特征等,不断熟悉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庖丁解牛就是这样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