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只有越买越跌的能买够足够的仓位。等待它起码不偏离合理市值太多。越买越跌。这样能多买进一些仓位。这种建仓方式。演变成越跌越买。不因横盘波动而停顿。过去的买进。也能躲避一些价值陷井。通过拉长时间间隔。在股价低于评估的合理市值的时候。这就莫名其妙要这个建仓方式何用了。前两笔依然是分开建仓。但是副作用确实是把自己拖进了越跌越买的泥坑。分开建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有个建仓的习惯:一般是间隔一个月,分批买进。
本来是防止建仓过快被埋,毕竟散户对个股没有太强的确定性。通过拉长时间间隔,有时候也拉开价格间隔,可以使自己相对不那么危险,不至于在大仓位买进后即被深度套牢。
这种建仓方式很自然的在贪便宜心理的驱使下,演变成越跌越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了躲避被意外事件深埋,结果变成了自己主动的一步一步下陷。
在$浙江美大(SZ002677)$ $老板电器(SZ002508)$ 上吃了这种亏多次。
这种建仓方式,有很多悖论。举例如下:
1,买了后股价上涨,不再买了。比如$比音勒芬(SZ002832)$ 就是这样。
2,买了后股价阴跌,继续买,越买越跌,越陷越深。这就莫名其妙要这个建仓方式何用了,难道只是为了降低持仓成本?
3,买了后下跌,横盘,波动。这是唯一的一种可以持续加仓的方式,买到自己想要的足够仓位。
也就是说,这种建仓方式,只在第三种情形下有效,其余情况失效。那这根本谈不上好的交易方式。
所以要进行反思。
过去的买进,有个漏洞是“看估值”。越跌,市盈率、市净率看起来越低,股息率看起来越高,就越觉得“有价值”。我在每一笔买进记录里都会留下当时的估值数字。这是为了复盘,和以后用来作为价值中枢判断贵贱。基本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副作用确实是把自己拖进了越跌越买的泥坑。
分开建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是防止被埋,预防不可控因素出现;二是边买边观察,边验证自己的逻辑,因为很多时候超前反应或滞后反应是很严重的,只有拉长时间周期才能看出端倪;三是买到自己想要的足够的仓位。
买到足够的仓位很重要,而我过去忽略了。以至于只有越买越跌的能买够足够的仓位,尴尬。而这一般要付出两三年的持股时间成本。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这样:
前两笔依然是分开建仓,观察;之后不唯估指指标标论,而是评估合理市值。对个股的保守年利润的估算,保守成长性的估算,然后给出同行中等的估值水平,看它大约值多少市值;在股价低于评估的合理市值的时候,可以买进,多次的买进,不因横盘波动而停顿;在股价明显跌破评估的合理市值的时候,加倍买进;最后就是该停下了,等待,等待它起码不偏离合理市值太多,如果偏离太多,可能就是有坏事了,不要加仓了。
这样能多买进一些仓位,也能躲避一些价值陷井。只看历史估值水位容易被埋,回头看看在绝味食品、煌上煌的买入点都太早了,被过去的不正常的估值百分位干扰了。
依然有BUG。评估还是以过去的业绩为基准做推测,只不过比看市盈率、市净率稍好一些。高手看未来,一般人看后视镜。看未来太难了,保守点用历史数据做推测算是中间方案。